close
今天,“北京市醫藥分開綜合改革”滿月。在這過去的一個月裡,醫改分別給醫院、醫生、患者帶來哪些變化?
資料圖:北京協和醫院 湯琪 攝
北京同仁醫院是全國最知名的眼科、耳鼻咽喉科三級綜合醫院之一,高峰時期,日門診量超過1萬人次,北京醫改推行之後,不少外地患者擔心,因為異地醫保報銷差異,“掛號費”改“醫台灣電動床工廠事服務費”之後,看專傢的錢會增加。醫改一個月後,一位內蒙古患者前後比較瞭一下:“看的嗓子,專傢號100塊錢。要是隻開藥,就別掛那麼高的費。看病花100塊錢開藥開的少,也是那麼回事。反正以前我也來過,差不多。”
廣安門中醫院患者李先生說:“純開藥可能降瞭10塊錢,再加上58塊錢的藥錢,以前是七十幾,但如果掛專傢號,這個費用肯定就漲瞭。”
總之,對於患者來說,這是一筆平衡賬,開藥占的比重大或者需要做一些類似CT等大型設備檢查,費用就少一些,如果要經常看專傢,多少會貴一些。
從醫院的角度來說,北醫三院副院長王健全表示,改革前後相比,收入會減少。“醫事服務費的平移,並不能彌補藥物加成帶來的損失,需要醫院去加大改革的力度。我們在這方面也做瞭很多嘗試,比如大量開展日間手術,從這一塊加快醫院周轉。采用各種方法來彌補醫院這次改革收入的不足,盡量持平。”
增加的“醫事服務費”有多少能體現在醫生收入中,目前還沒有定論。北醫三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閆燕說:“收入的事,看看醫院合算,因為都是新政策,大傢也都要適應和接受這個變化。我們主要考慮怎麼給病人提供好的服務,解決病人的問題。我目前的感受是,我們科的門診量改前和改後,沒有明顯變化。”
王健全說,醫院會通過調節,讓收入不出現劇烈變化。在獎金分配時也會考慮到有些科室,比如ct放射科的收入會急劇下降,醫院也會適當調整。
對於醫院和醫生來說,醫改遠不止是關乎收入這麼簡單,除瞭打破“以藥養醫”、體現醫務工作人員的價值,背後更長遠的是對全北京市醫療資源的安排。
副院長王健全對比瞭這一個月來北醫三院急診和門診的數量變化。“急診稍有增長,從門診上來看,大概有20%左右的下降,其中普通號和副教授號下降比例稍微大一些,知名專傢下降12%左右。這跟改革設計的初衷是相符合的,符合三級甲等醫院的發展趨勢。”
也就是說,改革方案中提出的“完善分級診療政策體系,健全醫療機構分工協作機制,逐步實現基層首診、雙向轉診、急慢分治、上下聯動…電動床…有序分流三級醫院門診量”,在北醫三院已初顯成效。
呼吸科副主任醫師伍蕊說:“大傢慢慢會以更方便,更安全為主,覺得有更好的治療方案,縮短治療周期,把病弄明白。但是開藥又能報銷的,可能觀念會轉變,覺得去社區更方便。”
十公裡之外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月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,張阿姨和自己的老伴兒來開長期服用的降血壓藥。“不要掛號費,省瞭點錢,大醫院三甲(主任醫師)什麼的要50。買藥也方便,什麼藥都有,藥也便宜。”
總體趨勢也是如此,統計顯示,醫改一周內,三級醫院門急診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15.4%;二級醫院總門急診量減少7.1%,而一級醫院及社區服務中心門急診量與去年同期相比,增加瞭4.9%。
當然,長遠的質變,還需要政府及醫療衛生部門更進一步調節資源配置。協和醫院的患者劉先生說:“掛號貴一些,老百姓可能會分流到下邊的醫院,但是現在關鍵是社區門診,應該配備的醫務人員、資源設備等方面應該更齊全,讓老百姓更放心才願意去。如果老百姓還是對下面的社區醫療設備和醫務人員不滿意,大部分老百姓還是要往大醫院來擠。
北京醫改滿月,總體平穩,效果初顯,接下來還有哪些變化?中國之聲電動床將持續關註。
本文來源:央廣網
責任編輯:王曉易_NE0011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