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這是個常見字,又是頗具特色的惠州方言特征詞。
無,最主要詞義指動詞沒有。如:~法/~緣/~錢/~得閑/~情~義。無,本為“無”的或體字,簡化漢字時被借作“無”的簡化字。《說文》沒有單獨解說“無”,隻是在解說“無”字時說:“無,亡也。”段玉裁釋義:“凡所失者,所未有者,皆如逃亡然也。”《玉篇》釋義“不有也”,《廣韻》釋義“有無也。”《左傳·宣公二年》:“人誰無過?過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”“無”的本義為亡失或沒有是清楚的,惠州話、現代漢語都承繼瞭這一本義。
然而,惠州話尤其是書面語中除瞭使用 “無”,口語中幾乎都說 “冇”,音mau213。如“冇”符(沒辦法)/冇料(沒材料或沒本事)/冇癮/冇變/冇譜 (沒準)/冇解(沒有答案或沒有意義)/冇得傾/冇聲冇氣。這個“冇”與“無”有什麼關系呢?
冇,明代黃佐重修的《廣東通志·民物志》記載:“無曰冇。音耄,謂與有相反也。”盡管“冇”有音有字有數百年之久,但仍然是個自造字。從造字看,“冇”是“有”字中空,顯然是省文見義的會意字。其本字乃“無”。無,《廣韻·虞韻》武夫切,其聲母屬微母,在惠話中全部讀m,如武、侮、巫、文、亡、物等。因此,“無”讀音惠話為mu11。之所以讀成“冇”,是“聲之誤也”。據黃氏《粵語古趣談》,歷史上“無”曾誤為“武”。《禮記·禮器》:“周坐屍,詔侑武方,其禮亦然,其道一也。”鄭玄註:“武當為無,聲之誤也。”“詔侑武方”意思是:“詔”和“侑”兩種工作沒有專人負責。
實際上,“無”因“聲之誤”變成“武”並非僅此一例。據揚子靜《粵語鉤沉》所述,“無”於江西婺源自宋至今均呼為“模(mó)”或毛(máo),於明代江西臨川,清代會稽河南都寫作 “冇”,於四川寫作“犛”、“冒”,於湖南寫作“冒”,於海南寫作“莫”。即使在廣東廣、客方言中也各不相同:廣作“冇”音m蘅u23,客作“無”音m蘅11。惠與廣都作“冇”,音接近。現代漢語詞典收入方言“冇”,讀音與惠完全一致。“冇”油煙處理DIY雖非本字,但流行已久且廣,形成瞭許多熟語詞,已非“無”字所能取代瞭。
“無”另一義是作否定副詞,通“毋”“勿”,相當於“不”。如:~恇/~糸/~做/~知/~話得(說不得或怪不得)/~單隻(不隻)。此義亦源於古義。《書·洪范》:“無偏無黨,王道蕩蕩;無黨無偏,王道平平。”南朝沈約《冠子祝文》:“無恥下問,乃至高車。”“無”這一引申義,延續至今的惠州話和現代漢語。要指出的是,作此義時廣、客方言皆寫作方言字“唔”,分別讀m21、m11,而惠話仍寫本字“無”,仍讀mu11。廣、客方言在用作否定副詞時對“無”字的韻母弱化至消失,僅存聲母帶出鼻音,以此變化來顯示詞義的變化,而惠話則固守古音不變。
“無”還有一義是廣、客、潮乃至很多方言所未見的:用於句末表示疑問,相當於“否”、“嗎”。如:你去~?/你講糸~?/你肯做~?/打扮欸靚~?/臭豆腐你敢食~?而此義亦源於古義。清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十:“無,否也。”唐朱慶餘《近試上張籍水部》:“妝罷低聲問夫婿,畫眉深淺入時無?”唐杜甫 《入奏行》:“江花未落還成都,肯訪院花老翁無?”唐白居易《問劉十九》:“晚來天欲雪,能飲一杯無?”;宋毛開《水調歌頭·送周元時》:“為問苕溪水,留得此翁無?”著名語言學傢王力在《漢語語法史》中指出:“大致說來,唐代用‘無’,晚唐以後用‘麼’,清代以後用‘嗎’。《紅樓夢》‘麼、嗎’並用,可能全都讀ma,用‘麼’時隻不過是仿古罷瞭。”他還進一步指出:“無、麼、嗎,是一聲之轉。”盡管世事滄桑,語音變化,但惠州話至今仍使用著“無”可作句末疑問語氣詞的功能,這雄辯地證明:惠州話保留瞭部分唐代中古漢語詞,或者說,至少唐代已有瞭惠州話。這是惠話區別於廣、客、潮方言的一個標志。 祝基棠
油煙處理機
6F779E96C297B580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